- · 《船舶标准化与质量》栏[06/30]
- · 《船舶标准化与质量》收[06/30]
- · 《船舶标准化与质量》投[06/30]
- · 《船舶标准化与质量》征[06/30]
- · 《船舶标准化与质量》刊[06/30]
古代旅行文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从文化角度看,古人的旅行收益未见得少于今人,尽管他们没有“日行千里”的交通工具,缺少标准化的宾馆服务,但旅行的意义远不止于吃喝玩乐,古人在简约而缓慢的旅行体验中开
从文化角度看,古人的旅行收益未见得少于今人,尽管他们没有“日行千里”的交通工具,缺少标准化的宾馆服务,但旅行的意义远不止于吃喝玩乐,古人在简约而缓慢的旅行体验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交通方式,多种多样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古代旅行方式也多种多样。徒步是起源最早也最简单的旅行方式,出自《山海经》的神话“夸父追日”,恐怕是有关徒步旅行的最早记述。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徒步“行千里路”,《战国策》说他早年背负书籍行囊,到处游历,以至于形容枯槁,直到后来名声大噪,“挂六国相印”,旅行条件才大为改善,当他衣锦还乡时,已是车骑成群,随从无数。事实上,古代较大规模的旅行生活大都以步行为主,杜甫诗中有“威迟哀壑低,徒旅惨不悦”的句子,就表达了行走于高山深涧的艰难。当然,徒步旅行也并非都是苦闷,贾岛《送贺兰上人》的“远道擎空钵,深山塌落花”、温庭筠《商山早行》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道出了徒步偶得美景的快乐。
骑乘是徒步的“高级形式”,古人骑乘的工具包括马、牛、驴、骡、骆驼等,如果查找旅行诗文,就能发现“驴”的出现频率很高。最早记载骑驴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史载他“骑驴到郡”,意思是他从京城洛阳骑驴到山东东平,若按里程计算,“驴”行长达千里!
乘车的历史也不短,秦汉时期,巨商大贾“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拥有“马车百乘,牛车千辆”更是财力的象征。
至于坐轿子,传说起源于大禹治水,后世称为“篮舆”,它的形状像个大号的竹篮,乘者坐于篮中,由二人抬之。但篮舆乃至轿子毕竟是特定阶层的旅行工具,由于轿夫耐力有限,不适宜于长途旅行,所以古人在旅行时选用不多。
此外,我国江河繁多,正所谓“游江河者托于船,至远道者托于乘”。在江河上旅行的最早交通工具是用竹木等物编成的“筏”,由于制作简单、造价低廉,因此在水路上比比皆是,杜甫就有“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的诗句。随着技术进步,人们发现乘舟行船比乘车骑马更为悠闲,顺风顺水不仅可以“千里江陵一日还”,还不耽误欣赏沿途风景,真可谓“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旅途生活,有苦有乐
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安土重迁,外出频率并不高,唐代诗人贾岛曾感叹“世难那堪恨旅游”。由于古代旅行多有艰险劳累,相伴而生的是离愁别绪,如果旅行之人没有乐观心态,就难以迈出豪健的步履,更谈不上完成漫漫征途。所以,古人形成了一套行旅文化思维,通过激发旅行本身的乐趣,来排遣心中的苦闷。
折柳是古代送别友人的重要仪式,西汉都城长安有一座灞桥,是通往外地的要道,人们总是在此送别亲友,并以折柳相赠,来象征离别之情,比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的名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观察古人的旅行生活,可以发现酒是必不可少的“旅行伴侣”。在唐代,李白就写下“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杜甫也写下“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等与酒有关的旅行诗句。除了酒,管弦丝竹之乐则是另一个慰藉旅行之人的精神食粮。
客舟题咏,驿壁题诗
古代旅行中,客舟题咏与驿壁题诗是人们抒发胸怀、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白居易贬官南下时,在沿途驿馆偶见友人元稹的题诗,一时兴起,作了著名的《蓝桥驿站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寻墙绕柱觅君诗”,后来,白居易在别处又看见元稹所作《山石榴花》的诗句,眼见朋友虽然走过相同的地方,却时光迥异,诗句尚存却山花凋谢,于是写下“往来同路不同时,前后相思两不知。行过关门三四门,榴花不见见君诗”。
陆上洗尘,水上接风
旅行抵达终点时,民间有接风的礼仪,作为旅行的结束。杜甫有诗“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归。所向泥活话,思君令人瘦”,苏轼也说“当门洌碧泉,洗我两足泥”。与洗尘的陆地旅行迎接不同,接风的出现,是因为依赖风作为运输动力的客运帆船的兴起,也就是说接风是水路旅行的迎接风俗。
经历一个阶段的艰苦跋涉,旅行之人都希望得到理想的食宿条件,以除却饥渴劳累、恢复体力,并顺利地找到下一站的向导。古代有着相对健全的食宿供给体系,人们出行前也会做扎实的准备,以免出现“乞于途”的尴尬。
文章来源:《船舶标准化与质量》 网址: http://www.cbbzhyzl.cn/qikandaodu/2020/0915/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