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船舶标准化与质量》栏[06/30]
- · 《船舶标准化与质量》收[06/30]
- · 《船舶标准化与质量》投[06/30]
- · 《船舶标准化与质量》征[06/30]
- · 《船舶标准化与质量》刊[06/30]
新形势下日本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日本的国际工程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70年的发展,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比我国成熟。近些年,随着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日本建筑企业及其项目管理方法进入我国,管理模式保留
日本的国际工程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70年的发展,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比我国成熟。近些年,随着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日本建筑企业及其项目管理方法进入我国,管理模式保留了国际通用的做法。本文从日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入手,总结值得借鉴之处,有助于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立足于国际市场。
1.质量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在起源于美国的科学管理和为质量而管理两大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以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相关方价值主张的利益最大化的管理方式,具体体现在管理责任明确化,减少物料损耗,工作准时化。这种管理理念应用在工程建设项目实践中,在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加快建筑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得到了建筑业界广泛的认可,值得我国建筑企业借鉴。
1.1 全社会、全行业具有高度的质量意识
日本建筑界认为质量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之一。认为工程不但要实现其预期的功能,而且要把工程质量做到最好,满足客户的需求,贡献于社会。质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提升企业知名度,为企业获得好的效益。建筑工程公司纷纷把积极应对客户需求,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作为质量管理方针。企业员工从入职到职业生涯提升的培训,都会涉及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的内容,有效地促进企业员工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减少了工程瑕疵。
建筑工程有两个质量控制阶段,一是设计阶段,二是施工阶段。设计阶段主要是确立目标质量,保证符合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以及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施工阶段是实现目标质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变更设计,优化工程质量,但是并不能解决全部的由设计产生的质量问题。因此两个阶段都非常重要。
我国虽然质量意识在不断提高,但在高度和广度上需要继续加强是关键。在高度上,不能只满足于质量合格,要建立为业主和社会提供最佳质量产品的创优意识;在广度上,激发参与建设的各方基层作业人员的创优热情,只有整体质量意识提升,工程项目质量才能够提高。
1.2 细节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关键
日本企业很注重信誉,企业要想承接到工程就要具备良好的社会信用,注重细节质量控制,对待工程精益求精是赢得社会信用的有效途径。如果工程质量不好,屡次返工,企业将会难以继续生存。
首先,日本企业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和要求执行的同时,注重材料选择环节的控制。施工单位报送的建筑装修材料和功能性材料,建设单位对其颜色、规格、性能、耐用年限等逐一进行确认,确保“艺术性”“经济性”和环保符合要求。
其次,日本施工单位在节能、保温、隔声、防水等方面施工工艺精良,施工尺寸精确,施工前对可以预见的质量问题能够进行深入探讨,及时改善做法,竭尽全力地避免瑕疵与通病的出现,确保工程项目“功能性”。例如:在某食品工厂的施工中发现室外的光线可通过过道窗户照射入生产车间,由于产品有生产温度的限制,为了确保产品品质,该部位的施工立即停止,建设单位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设计变更,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再次,对于工程项目未来的改造便利性也会加以考虑,例如:在设计和施工中,为了便于未来生产车间内大型生产机械设备更换,外墙会设置满足设备搬运的可灵活拆卸的部分墙体。
最后,日本企业的成品保护意识极强,在装修阶段,现场作业人员配有专门的帽子、作业鞋,出入口、墙壁、地面、设备等都会加以覆盖,重点保护部位配以醒目标识。虽然需要增加一些投入,但是减少了修补带来的损失,以及避免了对感观质量的影响。
业主根据工程质量判断企业优劣,社会信用决定企业存亡的市场机制,促使企业主动加强质量管理,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对提高质量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值得我国借鉴。
1.3 工程承包单位是质量目标达成的关键
国际工程项目具有特殊的属地政治、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和语言。日本企业优先从曾经合作过的企业里选择技术与管理较好、有信誉、质量与工期有保证的企业作为承包商,其优势是熟悉这些企业的综合能力,能迅速投入工作,并能够配合默契。与新合作企业相比,免去了相互之间的磨合期,省时省力。对于从未合作过的企业,其资质、经验、信用需要在预审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面的投标环节,有的发包方还会委托专门机构对这些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对于常年提供服务的承包商,发包方会建立供应商名录,每年对供应商资质和信用进行复核。
文章来源:《船舶标准化与质量》 网址: http://www.cbbzhyzl.cn/qikandaodu/2021/0708/1308.html
上一篇:基于成本细化管理的企业核算研究
下一篇:浅谈新形势下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